用苧麻編織成文化展示墻,將帶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掛件與信息陳列之上,營造出雅致、文藝的氛圍。為這片空間帶來了一絲絲清新、富有質(zhì)感的氣息。寬闊的空間內(nèi),熙熙攘攘的苧麻紋理透過燈光映射到地面上,暗色系的風格與微弱的燈光效果搭配在一起,有種別樣的風格。
在柔和的燈光映輝下,更加凸顯了墻面上的畫作,為整體空間營造了溫馨、親切感。設計師在保持了客家韻味的同時,其內(nèi)部的布局結構均嚴格遵循的儒家建筑禮制進行營造,儒家建筑禮制的思想是客家建筑的非物態(tài)文化元素,而建筑本身是這種禮制思想的物態(tài)化顯現(xiàn)。
由多邊形拼接而成的圍墻不僅能作為裝飾,也可以放置書籍。這樣具有創(chuàng)意性的設計在貼合了文化理念的同時,也將藝術性與實用性融合。既保留了傳統(tǒng)文化,也體現(xiàn)了時代特色,突破了中國傳統(tǒng)風格中沉穩(wěn)有余,活潑不足的常見弊端,從而成為“新中式”的景觀設計風格。
學生們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聆聽著著老師的講解,教室的桌面與墻面上布滿了他們的書法作品,屋頂上吊掛著帶有客家特色風格的頂燈。充滿古風的燈泡使整個空間散發(fā)出安逸、寧和的氛圍,形成一片祥和的景象。